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金珂如 鄭燎燎
| ||
|
“春日采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近日,通山縣燕廈鄉新莊村竹林塘,清脆戲腔穿透白墻黛瓦。民居臨時搭建的戲臺上,鑼鼓驟響,三盞馬燈將舞臺照得锃亮,通山采茶戲的悠揚韻律,如汩汩清泉漫過鄉野,流淌進觀眾的心田。
隨著笛聲婉轉,兩位旦角蓮步輕移轉出紗幔。青緞裙裾掠過臺板,繡著纏枝蓮的水袖垂落似瀑。飾演“杜麗娘”的演員皓腕輕抬,絹帕微顫,眼波流轉間,丈二水袖隨唱腔翻卷。她抖腕旋身,銀線繡紋在燈光下流轉,左袖“蝶戀花”、右袖“風穿竹”翩然交疊,恍若真有花瓣自袖底飄落。
“戲臺一搭,臺上高處懸一盞汽燈或兩盞油燈就可開演,每有演出,四鄰八鄉的人都趕去觀看。”現場一名觀眾說,通山人對聽曲的熱愛是刻在骨子里的。
表演現場,采茶戲的演員們憑借精湛的演技、精美的扮相和純熟的唱腔,吸引了眾多附近居民駐足觀看。
前排孩童攥著瓜子忘了咀嚼,殼兒懸在唇邊;白發老者手捧粗陶茶盞,眼睛里映著戲臺上翻飛的水袖。鼓師收板剎那,全場屏息。三息后,后排孩童清脆的驚嘆聲,引得滿場歡笑,掌聲如驟雨般響起。
“從前搭臺掛汽燈,四鄰八鄉舉著火把都要來聽!”通山縣采茶戲第三代傳承人肖本江撫著戲服上的盤扣介紹,通山采茶戲扎根鄉土200余年,從田間地頭的即興哼唱,到如今精致的舞臺演繹,始終帶著泥土芬芳。
演員們用原汁原味的方言韻白,將當地民歌、茶歌融入唱腔,勞作場景、生活趣事信手拈來。
“我們守著老祖宗的玩意兒,也琢磨新花樣。”肖本江翻開泛黃的戲譜,“像這場《牡丹亭》,既保留了傳統水袖技法,又加入了現代燈光設計。”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讓通山采茶戲在新時代的鄉野間,繼續綻放獨特的藝術光彩。
通山縣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山茶葉種植始于唐朝,盛于清代,自古是著名的茶鄉。悠久的種茶歷史和獨特的茶文化,為通山采茶戲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每逢采茶季節,采茶男女遍布茶園,放歌于碧綠叢中。這些歌始稱“采茶歌”,為該縣采茶戲源流。后受黃梅、武寧等地采茶戲及漢劇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強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戲曲——通山采茶戲。
通山采茶戲是湖北省優秀地方戲曲劇種和重要歷史文化遺存,于2013年成功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相關鏈接
生長在鄂東南悠久歷史文化沃土上的通山采茶戲,擁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
通山采茶戲劇目豐富,有傳統大小劇目超兩百出;表演分生、旦、凈、丑行當;音樂含唱腔與伴奏,唱腔分正腔、彩腔,正腔曲調優美、表現力強,彩腔輕快活潑、多用于小戲,伴奏有鑼鼓和弦樂。
通山采茶戲分南路、北路流派,北路粗獷,南路婉轉,均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分別以富水河南北兩岸為傳承區域。表演載歌載舞、形式活潑,題材貼近民眾生活,多為喜劇,人物少、情節集中,唱詞靈活押韻。作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1977年該縣就發展了64個業余劇團、1849名演員,1960年經典劇目《失錯井邊》還曾赴省匯演。
為了保護好這項非遺,自1958年起,通山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持續推進保護工作,先是組織專班挖掘整理資料,出版《通山采茶戲曲調》,后成立劇團,推動劇目改編匯演,油印音樂集,分派演員向地方居民教授居民采茶戲。近年來,該縣通過座談調研、掛牌民間劇團、命名非遺傳承人等舉措加強通山采茶戲的傳承,開展普查、資料整理,成立研究中心,舉辦匯演,“通山采茶戲匯演”已成為該縣的品牌文化活動。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通城舉辦打鑼腔非遺保護研討會
下一篇:
咸安區圖書館 “閱讀+體驗”傳書香
”劇團青年工作者高鑫和同事們感慨,每次的工作實踐都收獲頗豐,今后,大家還會繼續深入到地方去,向民間學習,向地方文藝學習,吸...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創作,咸寧市歌舞劇團可是本地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走進通山縣農村文化工作隊,一陣“咪咪”“啊啊”的吊嗓子聲從各個辦公室傳出,回蕩在走廊里,渲染出濃厚的藝術氛圍。任勞任...
”談及未來我市楚劇藝術的發展,廣大演員和楚劇愛好者們翹首以盼,熱情高漲。
”談及未來我市楚劇藝術的發展,廣大演員和楚劇愛好者們翹首以盼,熱情高漲。
10-11月由程日新策劃組織、琴師吳大華主胡、天城劇團演奏武樂、崇陽青年攝像協會攝錄并制作的《提琴戲國家級傳承人甘伯煉經...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羅利民許潔?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為加強全...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近日,中央宣傳部公布2021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優秀團隊、服務標兵名單,崇陽...
原通山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76歲的楊華美說,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著名音樂家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程云就曾在報紙以《通山采茶戲是...
整場節目形式多樣,寓教于樂,深受群眾喜愛,為地處大山深處的革命老區群眾奉獻了一場文化盛宴,是赤壁市創建第四批湖北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