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通山老家,發現鄰居劉嬸家支起大桌,正在清洗“粑印”,準備集合親朋好友印子粑,嘴饞的我們便一直等候在旁,想第一個嘗到這精美的民間藝術品。
通山子粑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事先的準備當然必不可少。劉嬸將糯米和粘米按三七比例摻和,也可以按照四六比例,用碓舂成粉,加水揉和備用。
印子粑要有專制的木制模具,村民稱它為“粑印”,每個粑印有1-3個空模,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讓人稱奇的是,這些粑印大都是能工巧匠們雕刻成的各種精美圖案,如馬、羊、雞、龍、牛、犬以及鳥雀、花卉、蟲草等動植物圖案,形象活潑,栩栩如生。
制作時,劉嬸將調和好的米粉團揉搓成小團,我們則將小團填入粑印中,壓實后一磕,一個子粑就印出來了。成型的子粑被劉嬸一圈圈地整齊擺在曬筐上,再放進廚房蒸籠里蒸。大約半個小時,子粑就熟了。
出籠的子粑,晶瑩透亮,造型美觀,劉嬸用食品紅在印子粑上點上一個紅點,這時,子粑便有了靈性。
中國人很重視春節,這種重視,更多地體現在對美食的準備上,通山人更是如此。每逢春節,通山人大量制作子粑,立冬后儲存在水里。
將子粑冷后放到缸里用水浸泡,即貯藏。水可換,隨吃隨拿,很方便。什么時候想吃了,只需到缸里撈出,煮、煎、燒后就能吃,還可當特產送人。外地到通山的拜年客,都會獲得當地人贈送的子粑。
通山人有正月半吃粑崽的習俗。通山俗語說,“吃了月半粑,各人種莊稼”。我最喜歡的子粑的吃法是放在火爐邊烤著吃,外焦里嫩,既保有粘性,又沒糍粑膩。油煎后的子粑,再拌上糖或醬油,我總能一次吃掉上十個。
劉嬸家熱氣騰騰的子粑,讓我想起小時候。熱鬧一整晚后,小伙伴們守候在爐灶旁,外婆總是將最先出籠的印子粑分塞到我們的手上,先喂飽我們這些小饞貓。
再長大點時,我便和小伙伴們一起,從外婆家的大水缸里撈出些子粑,用長長的筷子插穿成一串,圍坐在爐火旁,將子粑伸進爐火中,邊烤邊吃,那種美味至今難忘。(記者 朱亞平)
編輯:Administrator